Zenith 突破 12 萬呎極限
發佈時間: 2012.12.07

在航空領域表現出眾的 Zenith,一直是多國空軍部隊的指定飛行員腕錶供應商,專業功能自然是腕錶的必備條件,以抵禦惡劣環境及嚴峻考驗。

 

三問報時功能已經夠複雜,還要採用擁有 3 種音色音耙的專利裝置,並放入振頻 36,000 次的 El Primero 自動機芯內。而為令報時鈴聲更加清脆,「大教堂鐘聲」音簧仿效樂器的製作,以拉制成形取代了焊接的方式,限量 25 枚。($1,237,000)

 

至於腕錶是否真的如期望中強悍,作為一般用家未必能夠證實,但 Zenith 上月便聯同奧地利跳傘好手 Felix Baumgartner,在全球網友的見證下創下了驚人的世界紀錄,Felix 跟其手上的 Stratos Flyback Striking 10th 從 12 萬呎的平流層躍下,雙雙安全着陸。

即使閣下生平已經試勻跳樓機、降傘甚至 Bungy Jump 等各項刺激性活動,但相信無論如何也無法想像從 12 萬呎高空 free fall 跳下來的滋味!身為 Zenith 大使的奧地利跳傘運動員 Felix Baumgartner,10 月的時候便做出了一項驚人創舉,當日他乘坐氦氣球徐徐上升至接近太空的平流層,然後一躍而下,以比音速還快的每小時 1,342.8 公里速度於 9 分 03 秒之後着陸,打破了最高自由落體高度、最長自由落體距離、載人氣球的最高飛行高度以及史上首次以人體突破聲障 4 項世界紀錄。

 

Mr Dufour 的左右手各戴着一枚 Zenith 腕錶,他表示戴上的都是品牌的傳奇,分別是剛創下世界紀錄的 Stratos Flyback Striking 10th,以及於上世紀 30 年代被安裝於飛機儀錶板上、直徑達 57.5 毫米的 Type 20。

是次創舉,證明 Zenith Stratos Flyback Striking 10th 內置的 El Primero 4057B 機芯,可抵抗極低氣壓、高速離心力和音爆的劇烈震動,同時具有飛返 1/10 跳秒計時功能,相信是史上最強悍的腕錶了。($80,100)

 

為慶祝 Felix Baumgartner 創下世界紀錄而推出的紀念版本,錶背刻有其肖像外,還有其座右銘:「Learn to love what you have been taught to fear」。


業界先鋒
能夠成功挑戰人類極限,Felix 身上的裝備當然要十分可靠而專業,他手上的 Zenith Stratos Flyback Striking 10th 腕錶,便扮演着這個重要角色。Zenith 行政總裁 Jean-Frederic Dufour 談到此創舉亦引以為傲:「我 3 年前加入 Zenith 時,便希望品牌可以有一個突破,有別的品牌打破了人類潛水最深紀錄,又或是駕駛定翼飛機突破音速界限,我不想步別人後塵,而 Felix 的計劃既新鮮亦非常有挑戰性,雖然這是個需要耗資 5 千萬歐元的計劃,但我們亦大力支持,他籌備及訓練了 5 年,而腕錶的強悍構造正特別為這次任務而設計,就連名字 Stratos 也是從平流層 stratosphere 得到靈感。」至於這次計劃的成功對品牌有何重大意義?「Felix 和 Zenith 一樣都是業界先鋒,Felix 從高空跳下,必須精確計算下降速度及着陸時間,腕錶雖然只是輔助性質,但其 1/10 秒計時功能非常專業,亦證明了 Zenith 腕錶的耐用及精確性。」Mr Dufour 更補充他口中所說的「先鋒」,除了表示品牌不會墨守成規外,更希望其創新精神能令世界繼續前進,令人類生活得以改善。除了 Stratos Flyback Striking 10th 這位紀錄創造者,Mr Dufour 還為大家介紹了品牌幾枚頂級的超複雜腕錶,當中包括萬年曆、三問及陀飛輪功能,進一步彰顯品牌在製錶上的成就。

 

Felix Baumgartner 安全着陸後,他與隊員都表現得相當興奮。

 

全球不少人都透過網上直播,即時見證 Felix Baumgartner 在約 12 萬呎的太空邊緣一躍而下,挑戰人類體能極限的經過。

 

同樣置入 El Primero 自動機芯,而且品牌亦為此枚萬年曆腕錶添上計時功能,將製作難度再推上高峰。萬年曆系統可顯示月份、星期、日期、月相以及閏年,限量發行 50 枚。($307,000)

 

要 將陀飛輪裝置安裝在每小時 36,000 轉的高振頻 El Primero 機芯中,似乎是不可能的事,但 Zenith 卻完成了這項艱巨任務,得出全球振頻最快的陀飛輪機芯。 Captain Tourbillon 陀飛輪框架每分鐘旋轉一圈,小秒針置於框架上,動力儲備 50 小時。($497,000)

 

產品查詢︰2575 1313

 

文/ 《經濟日報》

最高瀏覽